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采购 > 正文
边城战“疫”:夜晚七点的暂停键

时间:2021-11-08 18:40:09    来源:

  11月4日晚上7点,是中俄边境城市黑河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抗疫时刻。

  如果在这一刻按下时间的暂停键,我们会发现这座温度降至零下1摄氏度的边城,处处有温暖人心的画面定格。

  从封控社区到转运现场,再到“火眼”移动实验室,面对当地确诊病例超200例的这一轮疫情“大考”,一个个坚守的身影履职尽责,筑起抗疫一线的一座座坚强堡垒。

  在边城战“疫”故事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党员的模样

  4日晚上7点,零下1摄氏度的黑河,爱辉区西兴街道办事处福龙社区办公室里亮着一盏灯。

  “刚才接到通知说有确诊病例曾居住在辖区范围内,确诊病例住过的那个单元的人都得集中隔离,刚刚都转运走了。”协助将29名隔离人员转运走,福龙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索鹏匆匆回到单位,还没来得及吃口饭,不时响起的手机信息提示音已催促着他继续投入工作。

  “对我来说,手机铃声就是冲锋号。”索鹏说。

  不能按时吃饭、回家、睡觉的,是他们;闻令而动、冲锋在前的,也是他们。

  为了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索鹏和其他社区工作者一样,全身心投入战斗;作为有十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索鹏主动挑起各种急难险重的活。

  “忙完流调、转运,有时还帮着其他同事做做报表。现在人手紧张,多干一点是一点。”索鹏说。

  苦点累点无所谓,索鹏最挂念的是一对两岁多的双胞胎孩子。“我爱人在黑河市中级人民法院上班,她白天也参与值守卡口,孩子只能送到老人那里照顾。”

  “对我来说,在抗疫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是保障每一户居民、落实每一个流调推送信息、送好每一份物资。”索鹏说。

  用行动践行初心,正是抗疫前线千千万万党员的模样。

  战“疫”不言退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穿好防护服,拉开车门纵身上车,何晨开始了新一轮的抗疫冲锋。在这个班次,他要工作到5日早晨7点。

  1982年出生的何晨是黑河市爱辉区森林消防专业大队车辆管理股工作人员,也是单位临时党支部党员突击队的一员。

  此轮疫情开始,他便负责密接人员的转运工作。截至5日,何晨已经运送了100余位密接人员。

  “喂,我已经到单元门口了,下楼吧,我送你去隔离点。”凌晨3点,何晨又拨通了一个电话。

  这次何晨要运送的,是一位20岁出头的女生。从她的语气中,何晨听出了恐惧和不安。“一些密接者可能会很紧张,我们这时就会和他们聊聊天,让他们放松下来、减轻心理压力。”何晨说。

  2020年底黑河发生疫情时,何晨就参与到隔离人员的转运工作中。运送隔离人员,何晨已是个熟手。

  “说实话,刚开始自己心里也有点怕,但现在都习惯了。”何晨说,作为一名党员,这时不上,还等啥时候?

  前几天离开家执行抗疫任务时,何晨6个多月大的女儿刚能喃喃地发出“爸爸”的声音。何晨很想陪在女儿身边,但他更明白“家国”对于每一位坚守一线的人是何意义。

  由于开车需要经常向左右两旁看,何晨长时间佩戴口罩的双耳已磨破了皮。“疫情不退,我们不能退。苦点累点,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何晨说。

  伟大的牺牲

  4日晚7点,黑河市银建建国酒店一派忙碌景象。

  对于奋战在“火眼”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士杨静来说,这时是样本送达的“晚高峰”,正是不能放松的时刻。

  10月27日黑河市发现确诊病例后,杨静第一时间报名参战。28日上午落地黑河后,她的时间开始以分秒计算——当天抵达驻地酒店后,她对移动实验室外围环境进行区域划分,制定驻地感控要求;下午4时,她带领哈医大二院驰援的护理团队开始接收样本。

  “忙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态。白天也不闲着,需要安排护理组工作、督查感控工作、协调样本的对接。”

  “疫”线冲锋,是杨静的使命。早在武汉疫情暴发时,她主动报名前往武汉,落地武汉即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过一年多的组织培养考察,她在今年5月成为一名预备党员。“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当战‘疫’打响时,强烈的使命感在内心澎湃,有着10年感染科工作经验的我更是觉得冲上前线是我的职责和责任,国家培养我,国家需要我,我必须往前上!”

  因为白衣在身,她肩负一份使命;而对于9岁的儿子,她也心存一份愧疚。“因为职业的使命感,我必须去这么做,我也想通过自己一线战‘疫’的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在黑河抗疫间隙,浅眠的梦里,她有时会梦到日夜思念的儿子。

  “醒了,还是向前。”杨静说。

  有时候,平凡的工作背后,也是伟大的牺牲。

  (记者陈聪、管建涛、刘赫垚、王鹤、王松)新华社哈尔滨电 【编辑:苑菁菁】

关键词: